文章考据素材来自于中共网《曾在枪口下救过毛泽东的王盛荣的传奇人生》,内容真实可信。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,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,请观众勿对号入座,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我们将予以删除。
1932年冬天,几声枪响打破了赣南村庄的宁静,几名团丁端着刺刀一步步逼近患病无法快速行走的毛主席。
危急关头,一名年轻红军干部大喝一声,迅速开枪击毙敌人,从刺刀下救出了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领袖。
这位救命恩人名叫王盛荣,那一年他只有25岁。
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恩情,但在革命与建设的漫长岁月里,王盛荣的人生却经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起伏。
01 童工出身,革命起步
1907年,王盛荣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贫苦工人家庭。
由于家境贫寒,他13岁就被送到上海的一家纺织厂当童工,小小年纪便尝尽人间苦难。
上海作为工人运动的中心,成为了王盛荣革命思想的启蒙地。
1926年,在项英的介绍下,他加入共青团,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,他都积极参与。
1927年,国共合作破裂,大革命失败。
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(八七会议),20岁的王盛荣负责会务和保卫工作。
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,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,两人还有过简短交流。
王盛荣的出色表现被领导看中,不久后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深造。
与他同窗的还有王明、博古、张闻天等人。
02 苏区工作,临危受命
1930年,王盛荣学成归国,被派往中央苏区工作。
他先后担任少先队总队长、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。
1931年11月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,同时成立了中革军委,王盛荣当选为15位军委委员之一。
与他同为委员的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叶剑英、贺龙、徐向前等人,可见当时他在红军中的地位很高。
1932年冬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要召开紧急会议。
当时毛主席正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,在赣南搞调查研究。
组织上派王盛荣带一个排的战士,火速前往赣南通知毛主席回瑞金开会。
王盛荣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,马不停蹄地赶往毛主席所在地。
他万万没有想到,这次常规的任务竟会成为一场生死营救。
03 枪口救人,虎口脱险
当王盛荣带人赶到毛主席居住的村庄时,还没进村就听到里面枪声大作。
原来,毛主席的警卫人员与当地反动民团发生了交火。
王盛荣立即带队冲进村子,循着枪声找到毛主席的住处,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:几个团丁正端着刺刀一步步逼近毛主席!
千钧一发之际,王盛荣在敌人身后大喝一声。
趁团丁回头观望的那一刻,他迅速开枪击毙敌人,带领战士掩护毛主席撤离。
然而毛主席当时正患病,行走困难。
王盛荣二话不说,和另一名战士抬起毛主席,连拉带拖,终于将他安全救出险地。
事后毛主席感慨地说:“你来的真及时啊。这次要不是你来,我可就交代在这里了。”
04 特殊任务,考验忠诚
王盛荣的忠诚和勇敢给中央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1933年,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。
当时中共临时中央已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,留在上海的上海局经费十分困难。
中央苏区曾两次派人送经费,但派去的人要么携款潜逃,要么失踪。
第三次,组织决定派王盛荣完成这个任务。
邓颖超亲自将装有3.5万美元的箱子交给他,嘱咐一定要送到上海交给陈云。这笔巨款在当时足以让一个人几辈子衣食无忧。
王盛荣用钉子封死装钱的皮箱,以示“箱在人在”的决心。
经过半个月艰难跋涉,穿越多次盘查,他终于将钱一分不少地送到了上海局手中。
05 抗战岁月,创建根据地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王盛荣先后奔赴抗日前线和东北地区开展工作。
1939年初,李先念带领16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南下,在豫鄂边区组建了“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”。李先念担任司令员,王盛荣担任政委。
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,为华中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,王盛荣本来不是正式代表。但他很想参会学习,到了会场门口,警卫员因为没有代表证不让他进。
王盛荣生气地说:“我就进去听听,学习学习!”
警卫报告毛主席后,毛主席笑着说:“他想听就让他进来吧。”
于是王盛荣成了没有代表证的“七大代表”,天天拿个小本坐在旁边记录学习。
06 意外致残,人生转折
抗战胜利后,王盛荣被派往东北工作,担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。
1946年冬,林彪准备调王盛荣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五纵队政委。
临走前,他召开会议交代工作。意外发生了——台下的值班警卫擦枪时走火,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。
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震怒,怀疑警卫是国民党特务,要枪毙他。
王盛荣却为其求情:“这是一场事故,心想算了。”
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,伤口感染严重,最后只能截肢保命。
从此,王盛荣失去了一条腿,人生也发生了巨大转折。
身体残疾后,他不再适合前线工作,被调往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,负责后勤保障工作。
07 建国之后,坎坷起伏
新中国成立后,王盛荣先后担任中南工业部副部长、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等职。
然而,他的仕途并不顺利。
1952年“三反”运动中,王盛荣受到错误对待,被撤职逮捕。
事情源于他的一项工作决策:当时负责运输的货车太少,以钨砂的开采进度可以完成指标,但运输成了问题。
王盛荣想到一个办法,先将库房里的钨砂卖掉一千吨,购买运输车,再抓紧时间开采钨砂。
这个办法实际上很有效——不仅获得了100多辆货车,还超额完成了指标。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指控为“贪污”。
1953年,王盛荣被降为中南建设工程局企业处副处长,相当于连降四级。
08 主席关怀,晚年平反
1957年,毛主席到湖北视察,突然想起王盛荣,就问身边的省领导:“王盛荣现在在哪?”
省委书记王任重也不清楚,赶忙派人查找,最终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正拄着拐杖指导工作的王盛荣。
得知王盛荣被降级使用后,毛主席当即指示:“他的腿不好,不要让他当副处长了,将他安排到冶金厅当厅长吧。”
毛主席还对身边人说:“当初那么多人带着给上海的现金跑了,就王盛荣拿的金额最大,还成功交给了上海局,这一次他会禁不住诱惑吗?”
在毛主席的过问下,王盛荣被任命为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(享受副省级待遇),恢复了名誉。
然而人生坎坷并未结束。
那个时期,徐海东曾受毛主席委托到狱中看望王盛荣,转告毛主席的话:“好死不如赖活,活着再说,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。”
这句话成了王盛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。
1979年,王盛获得彻底平反,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。2006年9月1日,这位传奇老人在武汉逝世,享年100岁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申宝配资-炒股配资理财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-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